
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
——左宗棠一生的“舍得”故事
文 | 湛鹤霞
民族英雄左宗棠,舍小家为大家,舍生命为社稷,抬棺出征,收复新疆,最终得祖国领土完整,一身正气长存,得后人学习和敬仰!
左宗棠诞生于公元1812年11月10日,从小熟读诗书,立志长大后考取功名。可是,命运不济,三次落榜,只好入赘湘潭周家,安心在湘潭做了一名教书先生。
虽舍科考,却“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”。1836年,左宗棠在醴陵渌江书院担任山长(校长)职务。一天,醴陵知县前来求助:两江总督陶澍回家乡醴陵扫墓,醴陵知县想求左宗棠赐楹联一副。左宗棠敬仰陶澍的人品,提笔写了“春殿语从容,廿载家山印心石在;大江流日夜,八州子弟翘首公归”。这副对联写到了陶澍的心坎里!因为,皇帝题的“印心石”一直是陶澍的骄傲,因此,陶澍与左宗棠成了忘年交的好友。
陶澍十分看好左宗棠,提出与他结成儿女亲家。次年,陶澍病故,陶夫人按照丈夫遗嘱聘请左宗棠去安化陶府担任独子陶桄的老师。左宗棠为了不辜负陶澍,舍情而取义,离别妻子,背井离乡去安化,教了陶桄八年。1843年,左宗棠回老家湘阴建了一栋房子,取名“柳庄”。从此,左宗棠以“湘上农人”自居,开馆教书、辛勤劳作。
1852年,太平天国攻打长沙,新上任的巡抚张亮基真诚邀请左宗棠出山。去还是不去?去,就要舍弃安逸的湘上农人耕读生活;不去,空有一身本领,不为朝廷效力,留着有何用?
权衡再三,左宗棠毅然前往长沙,当了张亮基的幕僚。
打赢太平天国长沙城保卫战后,左宗棠舍弃仕途回了老家,可是没过几天,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又邀左宗棠出山,他再次“舍小家”出山。在骆秉章府上,左宗棠结识了湘军统帅曾国藩,并得到曾国藩的赏识。骆秉章多次在皇帝面前举荐左宗棠。1859年,左宗棠官升兵部郎中,赏戴花翎。仕途几番沉浮,风起云涌。
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,英法联军入侵,陕甘回乱,内忧外患,朝廷无力应付!1864年到1870年间,新疆大部分土地落到了浩罕汗国的阿古柏手中;沙俄向清朝政府提出“代管伊犁”。
1873年3月,左宗棠上奏朝廷:祖国领土一寸都不能舍弃!他申请亲自带兵收复新疆。朝廷同意了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,可朝廷没钱。左宗棠四处筹借,终于在1876年4月,64岁的左宗棠带领七万大军西征,一路所向披靡。于1878年1月将阿古柏彻底击败,收回了除伊犁外的大部新疆!
左宗棠认为:收复伊犁,尽量不动武,采取和谈解决。慈禧太后选派了吏部侍郎崇厚去俄国谈判。崇厚与沙俄签下了令人气愤的《里瓦几亚条约》:只还一个伊犁城,城周边70%的土地都归沙俄;赔偿500万卢布,全面开通商路……
左宗棠听后怒不可遏,大骂崇厚糊涂!李鸿章担心中俄战争爆发,提出舍卒保车。1879年12月4日,左宗棠正式上奏:反对妥协求和。1880年1月2日,朝廷任命曾国藩次子曾纪泽为钦差大臣,前往俄国谈判。
左宗棠虽然知道曾纪泽的能力与魄力,但是他终究还是放心不下,他决定用行动为曾纪泽助一臂之力——抬棺出征!伊犁不收回,他誓不回朝!
1880年5月16日,左宗棠的将士们抬着一口棺材,兵出嘉峪关,沿河西走廊,向哈密挺进。沙俄见识了左宗棠的魄力与决心,听到左宗棠“抬棺西征”,便退一步,签下《中俄伊犁条约》,同意把伊犁全部归还。因为左宗棠的“抬棺出征”,于是有了中国近代史上唯一通过谈判收回领土的条约《中俄伊犁条约》。
1885年7月27日清晨,74岁的左宗棠与世长辞。慈禧太后接到丧折,下达诏谕:追赠左宗棠为太傅,恩谥“文襄”。
左公一生多次面临艰难的取舍,每一次,他都坚守: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大于一切!不舍就无得;懂得舍,所以得!